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人才是关键 即日起,天府原乡通济公众号将推出 “乡村合伙人”特别栏目 将通过人物专访的形式 带大家走进通济青年骨干、创业先锋、 行业领军等人才的故事 见证他们的奋斗与梦想
近年来,随着通济镇海窝子古镇更新步伐的加快,通过不断焕新升级,“主理人经济”破势而出,一批新的消费地标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化新消费场景入驻,成为年轻人的消费聚集地和情绪栖息地。 而通过海窝子历史建筑引入的一群以视频探寻乡村美好,传播乡村故事,推荐乡村好物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五个90后青年,以理想为针脚,将各自的人生轨迹缝合成一幅乡村振兴图景。从纪录片导演郑尚全的镜头语言、品牌策划,赵冲冲的传播思维、视觉设计到杨舟的美学触觉,再从杨遨宇的商业洞察到摄影师李佳明的光影捕捉,这支斜杠青年团队用五年时光丈量二十余个村落,以《与村同行》为窗口,让沉默的乡土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 团队落地海窝子古镇的【青年视物局】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流动的乡村叙事场域。摄影棚记录着陶窑升起的青烟,策展区陈列着非遗传承人的时光手作,咖啡香里飘荡着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这里每场沙龙都是城乡对话的圆桌,每次策展都是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 【他们的乡村振兴实践呈现三个维度】 通过影像传播唤起城市对乡村的文化记忆 依托创意市集搭建农产品价值转化链 借由青年社群构建城乡互动新场景 当山货郎吴字通的腊味通过直播间走进都市餐桌,九蒸九晒的古法技艺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而最新落地的【乡创无界•非典型超市】,每个货架都在演绎中国乡村振兴的微观叙事,黄精里藏着九蒸九晒的匠心周期,手工香皂凝固着古法制皂的时空温度,青瓷茶器延续着两岸匠人的文化基因。这些商品不再是简单的土特产,而是解码乡村文明的媒介,是连接城乡的情感信物。 这群青年用行动诠释:乡村振兴不是复古怀旧,而是让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不是单向帮扶,而是构建城乡要素平等对话的生态系统。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回到祖辈的夯土墙边工作,当乡村IP开始与城市商业体平等联名——这才是真正的与村同行,是古老土地在数字时代重获的青春脉搏。
下一步,通济镇将继续扩大招商,引入更多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天府原乡通济 《“乡村合伙人”|青年视物局:用青春的眼睛,重新定义乡村叙事》[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