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景山是蜀中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山中奇峰突兀,摇青耸绿,殿宇伟伟,钟磐声声,有石级三千余级从湔江之岸蜿蜒而上山颠。人行其中,花木之情频频入目;泉瀑之声,不绝于耳。顶峰望乡台,是古蜀王祭告天地之处,也是古蜀人眷恋故土的望乡之台。从上,可北望秦陇,南尽两川,朝观红日冉冉东升,暮视夕阳甸甸西沉。四周峰峦起伏,形如雉蝶,湔水绕城而过,恰如这座天然古城的城濠。
丹景山历史悠久。在上古时期,蜀族先王便在这里“柴望祭告,为社稷人民祈生存之福”,与无怀氏封禅泰山相同,所以古人常将丹景比之于泰山,称为“丹岳岱宗”。
为了光大蜀族先王的遗德,后朝常在山顶建造行宫华表,祭告山川。丹景碑文记载:“蜀祖宪王之国,嘉惠封内外山川,分遣近侍,遍行祭告,而丹岳之尊,肇崇建礼”。今天仍遗留有华表雄姿和望乡台。
丹景山初名丹岭山,当地居民至今仍沿此称呼。这是因为山中岩峦起伏,日光之下,其色如丹,城濠湔江,岩岸红赤而得名。丹岭之名见于王勃所作之《龙怀寺碑文》。文中对丹岭山一带作了这样描绘:
攒峰北走,吐香峰于云霄;巨壑南驰,喷洪涛于赤岸。香城宝地,左右林泉,碧山由丹岭,往来烟树。
文国“丹岭”、“赤岸”则形象地描绘出了丹景山在晨光暮蔼中的岩岸特色。
丹,《说文解字》说:“象采丹井”。而丹井与道家密切相连。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川创立道教,全国二十四个道教洽所,彭州占据其三。道教中央教区即在丹景山北的阳平观。张道陵之妻孙夫人即该地人。道教信徒信奉炼丹飞升之说,而丹岭山中产丹砂,由此便成了道教徒理想的炼丹之地。
魏晋以来,道教大兴,炼丹者蜂拥而至,在山建造宫观,开井炼丹,使丹岭山成了道教著名的炼丹场所,因此得名丹景山或丹山。
丹山与道教有关传说还有“岳圣云游驻跸,以显灵异。大汉刘海蟾寓是修炼数百载,偶见圣帝称驾鞠讯秦高斯谋杀太子扶苏事,业镜照瞻,二鬼伏诛,以此推之,则招魂之说非诬”。这就使丹山进一步神话。
南北朝时期,蜀地佛教开始兴盛。道佛两家争相在山建造宫观寺院,山中庙宇生辉,气象伟然。梁武帝时,设水陆道场感念鬼神,更给此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迷信色彩,使丹景山盛况空前。
南北朝末期至隋,战乱频繁,经济凋敝,丹山一度衰落,至唐朝又开始兴盛。
唐朝丹山兴盛的原因,除了有它的政治和经济大背景外,主要在于佛教和牡丹的发展。
南北朝以前,丹景山虽广产牡丹,但属天然野种,只作药用。齐梁间虽已开始人工栽培,供药用并观赏,但丹景山牡丹在唐朝才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供人观赏。据丹山碑文载:“大唐金头陀沿旧缮新,因行宫以创大乘制”。庙名曰永宁院,清嘉庆《彭县志》载:“唐金头陀缮修,如植牡丹绝顶”。
金头陀禅师在丹山种植牡丹供人观赏,后来宋朝哲学家周敦颐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由于丹山人工种植的牡丹和密集的天然牡丹“春时红艳照人”,致使观者如潮,上至帝王嫔妃,下至庶民百姓,无不争奔观焉。每逢三月,往丹山观牡丹,遂成蜀人习俗,使丹山从此更名为“丹景山”。据《蜀中名胜记》载:
县北三十里,旧志以为山莳
牡丹春时红艳照人,故名。
唐懿宗时,由于大佛学家悟达国师感念丹景山西侧的三昧水,治好了他的人面疮,便在这里购地建庙,使三昧水成为佛教徒礼佛圣地,同时写出了遍传海内外的中国佛学经典《慈悲三昧水忏》,这就更使丹景山名噪天下。加之民间传说唐天子魂游地府中醒来,记得“十地风霜府,三浮日月台”一联,便命臣下寻找,结果在丹景山找到了此联及梦中情景。唐王便下命拨库银在此山大修寺庙,就使这座本身就很在名气的山变得更加深奥莫测,神圣不可侵犯,故丹景山又有“古唐胜迹”之称。
宋朝时期,统治者倾向于道教,丹景山佛教一度衰落,但牡丹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从唐到南宋已有上百个品种,形成了“树大盈把”、“花大径尺”的独具特色的“天彭牡丹”,与洛阳牡丹争雄于天下。因此,宋人胡元质专门著《牡丹谱》大加赞赏。南宋陆游除屡屡歌吟外,还专门著《天彭牡丹谱》介绍了天彭牡丹的特点和种植情况,并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宋朝时的天彭牡丹不仅树大,瓣多,花大,而且品种优良。散金般的“镶边牡丹”,泼墨般的“彭州紫”,红霞般的“丹景红”,玉片般的“玉重楼”等品种都是天下奇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尚出生,颁令了许多保护僧庙的圣谕。于是佛教大兴,丹景山佛教也因此再度兴盛。由于统治者拨款加强对丹景山庙宇的修建和牡丹的继续发展,使丹景山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时期。这时的丹景山已恢复到了南北朝的兴盛状态。
明清之际,战乱纷纷,丹山一度衰落。后来官府资助钱粮将丹景山从脚下湔水河畔到顶峰望乡台整修庙宇十座,依次引接引寺、金灵堂、五瘟店、白衣庵、审魂殿、城隍庙、净水池、大云寺、大乘寺、东岳庙。并在山顶东狱庙两廊修造传说中唐天子游地府式的阴间地府十殿,并向百姓宣传,丹景山有阴兵庇民抗灾,谁要造反,就有神兵帮助杀戮。
晚清民国、外夷相侮,内部纷乱,国祚衰微。丹景山趋于衰落,伐木劫庙之事连绵不断。从现存碑文推断,官方屡发禁令,但事件屡禁屡发,从碑文禁令内容便可想见当日丹山破败之状况。尽管如此,佛家寺庙、道家宫观仍未绝香火,只是观牡丹之盛况,渐不如昔日。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丹景山文化几乎泯灭。八十年代初,我国旅游业大兴。政府成立了开发丹景山旅游资源的专门机构“丹景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拨款集资,沿旧缮新,绿化造厅,铺路树碑,摩崖刻字,广植牡丹,加之宗教界的通力合作,遂使丹山日益盎盛,牡丹盛开时节,已出现白日“红艳照人”,夜晚“烛焰与花相映,影摇酒中,繁丽动人”之景。山中庙宇宏伟,金碧交辉,发展至2001年,丹景山有牡丹品种260余种,种植面积300余亩,年接待游客20余万,连续举办了十八届牡丹花会。2002年成立了“丹景山风景区管理局”,开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天彭牡丹花会”。
历朝文人墨客如王勃、高适、陆游、汪元量、杨镇、李调元、贺维藩、黄云鹄……无一不在丹景山吟诗作赋。近代和当代有李一氓、赵朴初、李半黎、刘云泉等书法家为丹景山题词;画坛怪杰陈子庄为丹景山作画;著名高僧济尘集资修金华寺,旅美华侨伍振权从美国遥寄颂歌:“海拔超千丹景山,奇花异品艳丛间,传云手植云裳缕,第一无双出蜀关”。南斯拉夫、西德、美国、意大利游客到此游览后大加赞赏……使丹景山的知名度得到空前提高。
如今,丹景山已完善以天彭牡丹园为中心的十二大园的建设和丹景古城楼的修复,以及望陇阁、牡丹碑林、彭门博物馆的恢复和兴建。
2006年,丹景山牡丹文化保护区被列入第一批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