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工人的闹钟与孩子的磨蹭同时响起 当打翻的牛奶与失控的情绪一起蔓延 当孩子的无理要求与母亲的底线展开拉锯战 你是否一出口就是批评,甚至责骂 而我们总在事后懊恼 明明很爱孩子 为什么说出口的都成了伤人的话 今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小学专职副书记刘波 教我们用三招 既能春风化雨,又能狠狠拿捏 保持“母慈子孝”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温江区幸福家庭工程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小学专职副书记 用“我看到/我感到/我需要”代替“你总是/你为什么不”,避免触发孩子的抵触心理。 “我看到作业本还放在书桌上。”(指向具体物品,避免主观评价) “我有点担心老师可能会误会你没完成作业。”(传递关心而非责怪) “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怎么提醒自己每天检查书包好吗?比如画个‘书包清单贴门上?”(将问题转化为合作任务) 去掉“你”,加上“我”; 先说事实,再谈感受,最后给方法。 “别哭了!家里已经有一堆了!”(对抗) “好好好,最后一次啊!”(妥协) “但我们约定过,每月只能买一个玩具,这个月的额度用完了哦。” “你是想把它放进下个月的愿望清单,还是用零花钱存够后自己买?” “现在我们要去买你爱吃的草莓啦,帮妈妈挑一盒好吗?” “这个游戏确实很有趣,妈妈年轻时也爱熬夜看小说。” “但健康作息是我们的家庭规则,现在必须交手机了。” “如果你现在关机,明晚可以多玩10分钟;如果拖延,明天暂停使用。” 面带微笑说“不可以”,内心声音是“请开始你的表演。”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否定评判”。 “数学没考好,你一定很难过吧?妈妈小时候也考砸过。”(情绪认同) “但你的应用题全对,说明理解能力很强!我们看看错题是粗心还是没掌握?”(优势视角) “要不要每天练习3道易错题?周末我们打篮球放松一下!”(目标+奖励) “如果你是明明,听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培养同理心) “除了吵架,下次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比如冷静5分钟再沟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者的每句话都该带着体温 当我们用我句式搭建理解的桥梁 用温柔的坚持守护规则 用成长的眼光看待错误 那些揉进爱意的语言 终将成为孩子心灵的铠甲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教育 《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说出口的话却很伤人?》[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