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彭州故事   我所知道的烘笼儿
返回列表
查看: 214|回复: 0

我所知道的烘笼儿

[复制链接]

612

主题

86

回帖

58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11
发表于 2025-4-16 17: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

f5d753437dc45a19d44fa008f8cac0ae.png 我所知道的烘笼儿
745c8fd30db35a4bacd340c7f986947b.gif
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四川某地区烘笼儿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很多关于烘笼儿的往事趣事,让我仿佛也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在冬天里烤烘笼儿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关于烘笼儿的名称,在我们彭州就叫烘笼儿或者烘笼子。烘笼儿都是慈竹细篾条编的,样式略有不同,大小也有不同。一般用于烤手暖脚的烘笼儿开口在顶上,直径有二十五公分左右。还有一种直径约三十五公分的烘笼儿,它的开口在侧面并向外凸出一部分,顶上是一个有孔眼的圆弧形状,很像一个马的头,故叫作“马马烘笼儿”。这种“马马烘笼儿”讲究和注意安全的人家,还要另外配一个用竹篾片子编织的圆形或方形外罩,使“马马烘笼儿”在里边增加了安全性和实用性。这种烘笼儿的用途主要是刚生育小孩子的家庭,用于大量的烘烤奶娃娃的尿片子和衣裳铺盖等。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只要看到哪一家人有“马马烘笼儿”,就知道这家人有“月母子”在“坐月子”了。

f903a501e9f89463216e612c1cf9988b.png
在彭州用竹子做的烘笼儿里面,还有一种称得上是贵妇级别的烘笼儿。这种烘笼儿的材料也是竹子的,但是它不是竹篾条做的,而是将一根嫩竹子破开,在火上将其烘烤压制成宽片状。将竹片卷成圆桶形,配上木板底子和提把,中间放上陶盆,上面用窄的竹片做成上下自如的盖子,盖子中间嵌有网状的铁丝,圆桶的外面雕刻上一些梅兰竹菊图样或“出入平安”“四季发财”的字样。整个烘笼儿再刷上几次桐油土漆,这种烘笼儿不仅样式精致,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样式的烘笼儿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可能是彭州地区独有的。只是这种样式的烘笼儿价格比较贵,所以使用它的人不多。 c5ea1779e47cfd24d94560265367e45f.png 85791200c4e87444ed06fac1e3e28cec.png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还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个直径好像有十二三公分的小烘笼儿,外表看上去就是用细竹篾条编织,小巧玲珑如花篮一样,提把处仅能放进一只手。我奶奶说这是我爷爷在冬天写字作画时,放在案头暖手用的,烘笼儿做得小巧就是方便摆放不占地方。我奶奶还说这种烘笼儿,过去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绣花看书,打牌聊天的时候也用它,它不仅实用也显得优雅别致。这种小烘笼儿的实物,我只在我们家见过。在上小学期间,我把这个小烘笼儿偷偷带进教室,居然没有被老师发现。可惜这对小烘笼儿后来被我搞丢了,不然到了今天,它肯定具有一定收藏价值,是一件反映时代民风民俗的实物。
f73b3102da1a087f02300ca3a053a474.png
烘笼儿在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老年人和小娃娃冬天里烤手暖脚,晚上暖被窝儿或烘烤衣裳的一件居家用品。对于处在少年时代的我而言,它的取暖功能是次要的,主要是我和我的伙伴们,可以利用烘笼儿来烤红桔花生吃,还可以在炭火里面放上黄豆、胡豆、玉米等。只要听到炭火里面“砰”的一声,火里面的东西就熟了,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将里面的东西掏出来吃掉,这种直接在烘笼儿火里面烧出来的东西好像特别的香。城里面的学校是不允许学生把烘笼儿带进学校的,但是农村学校就没有那么严格。有一年冬天,我在一个乡下学校借读的时候,上课期间烘笼儿里面的豆子玉米烧熟后“砰砰”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同学们哪里还有心思上课。老师就宣布上课期间不准将豆子玉米放进烘笼儿里面烤,如果谁的桌子下面再发出响声就没收谁的烘笼儿。
8ece4e69d8ee92e1e5de61be4ceff89c.png
应该说,烘笼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和实惠,但是它的安全性比较差,其危险性无处不在。我就清楚地记得,仅在彭州市东大街一带,我就看到好几个脸上、手上、胸前被烧坏的大人和小孩。有一个小女孩的右手,整个手掌都烧来没有了,左手五指被烧掉一半,脸上脖子上好几个地方也是伤痕累累的。一打听才知道,都是她在被窝儿里烤烘笼儿时,不慎打翻烘笼儿引起火灾造成的。我的一个邻居就是因为在被窝儿里烤烘笼儿,结果大年三十晚上被烧死在了床上。烤烘笼儿烤衣裳铺盖引起的大小火灾,在那个年代更是时有发生。
0022ae8dd67d53525e38a5a701a9b3d8.png
烤烘笼儿的盛行,催生了一门季节性生意的出现,就是卖“红木炭”,彭州话叫卖“红呼碴儿”的这种生意。在当年,彭州天彭街道东南西北四条街的街口,还有塔子坝、小北街、外南街几个地方都有这种生意摊子。做这种生意的都是老太婆,生意的家当很简单,一口铁锅装冷木炭,一口铁锅装柴灰,一口铁锅装冷木炭细末,一口铁锅就是装烧红的木炭了,当然冷木炭也可以用麻布口袋装上。一旦有提着冷烘笼儿的人来了,卖红木炭的老太婆就会在买主的烘笼儿里面先垫上一层冷木炭,然后用扇子将烧红的木炭猛煽几下让它的火更旺。把红木炭放在冷木炭上面,又将烘笼儿里的木炭猛煽一阵,让它里面的冷热木炭融合升温,再依次将冷木炭细末撒在红木炭上面,用柴灰盖在红木炭上面捂住炭火,最后将烘笼儿放在围裙里,彭州人叫围腰帕的下面,也可以用一个大的布巾盖在烘笼儿上面。十多分钟后,烘笼儿的热度就起来了。自家屋里是用柴火煮饭的,就可以用自家灶头里面的红木炭热柴灰,顺便就弄好了要用的热烘笼儿。这种热烘笼儿经佑(照顾)得好的,中途还可以加一次冷木炭,就可以管上一天一夜,晚上直到被窝儿捂热烘干了,才将烘笼儿拿出来放在床下面,如果不把烘笼儿拿出来,人在熟睡中是很危险的。
292a51992baeb5823778f11ad2eb512a.png
不经意之间烘笼儿这种非常古老的取暖工具,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烘笼儿就是一个古董一种传说了。烘笼儿的消失,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好多东西都在不断颠覆传统和习惯,新型的取暖手段和工具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2025年1月16日
作者简介

陆仲晖,男,汉族,1958年10月生,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彭州分会主任委员,锦江油泵油嘴厂退管站党委书记、站长,主编多本锦江油泵油嘴厂历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0 | 帖子: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