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在成都平原东北隅,还有一座默默守护超过2000年的水利活化石——位于成都彭州的湔江堰。它或许不如都江堰那般广为人知,却同样是古代中国“以水定城、人水和谐”治水理念的活态见证,至今仍在广袤的田野间强劲搏动,润泽万物,生生不息。
如今,湔江堰正在冲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6月3日,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湔江堰顺利入选。据悉,最终评审结果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公布。
湔江堰集中展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治水智慧。湔江来水四季分布不均,表现为春旱夏涝、水源不稳。而湔江堰巧妙构建“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系统,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通过“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将湔江水从彭门皂角崖下分为东、西二河主干,再通过分水堰口将东、西二河分别支分为数条支渠,最终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体系,确保四季水源平衡稳定。
由于湔江支流呈扇形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埋深较浅,泉水极易涌出,灌区民众顺势而为,采用“顺河挖泉、卷石覆之、引水灌田”的方法,挖掘了300余眼自流泉塘,将水源不稳定的先天不足转化为资源优势。同时,流域内多砂砾冲积层与卵石地貌,古人在长期防洪抗旱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广泛运用卵石拱建造技术,实现“下引水流、上耕农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也形成“灌排兼用,平分春水”的治水理念。
历经岁月洗礼,这套先进而历史悠久的治水理念及灌溉体系,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灌溉功能。唐宋元时期,这里形成了一堰两河的灌溉系统;到明清时期,又形成以东、西两河为主干的近百处堰渠组成的灌溉系统。据悉,湔江堰历史灌溉面积最大时有20多万亩,彭州也成为粮食、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之一。直至当下,湔江堰的滋养作用仍在持续,支撑着现代农业发展。如今,彭州市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6万亩,产量达2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82万亩(含复种),产量达235万吨,并自1988年跻身国家五大蔬菜基地之一。
在科技推动下,古老的湔江堰历久弥新。2023年,彭州市湔江水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二期)——湔江堰闸坝项目获得2023年度“四川土木工程李冰奖”。据悉,这是四川省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省级最高荣誉。
跨越2000余载的湔江堰,是流动的历史、活着的遗产,见证着彭州的发展变迁。依托湔江堰的水利价值与生态底蕴,不仅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休闲观光、户外运动等文旅新场景也在不断涌现,其影响力正通过可持续的生态开发转化为乡村经济动能,对打造川西旅游集散地、构建湔江河谷旅游区品牌价值链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孕育在群山中的龙门山旅游度假区是彭州山地旅游的核心区,河谷最宽处达2公里,河谷及周边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还汇聚了U形河谷、高山云海、峡谷飞瀑、飞来峰、溶洞群等自然奇观。这里拥有“国花”牡丹和“国宝”大熊猫两个IP,以及丹景山、海窝子古镇、白鹿音乐小镇、宝山温泉度假区等多个知名旅游景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也是湔江治水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山旅游度假区是当下成都唯一一个以山地运动为主导产业的市级园区。旅游区内海拔落差较大,构成从水岸到山顶的“云下、云中、云上”三级立体空间体系,开发运营了蹦极、攀岩等户外体育项目,拥有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两大“国字号”品牌,并荣获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年度文旅消费新场景示范区等荣誉。
在绵延的山水之间,湔江堰不仅是矗立千年的工程奇迹,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态智慧,用奔腾的江水架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继续滋养着它所流经的这片大地。当湔江之水涌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一座千年古堰的加冕,更是中华治水智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回应。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旅彭州 《湔江堰:活水之功耀千年》[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