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绿意盎然 6月20日 纪念艾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 暨清濛文旅走廊规划发布会 在新都区清流镇举行
新都清流、彭州濛阳双方携手发布“清濛文旅走廊2.0版本”,以清濛致九毗邻融合示范区规划为顶层设计,以翠云环为核心,布局“一核一环双廊”,呈现健康脉动、乡野潮购、农事体验、耕读农博等八大乡村新消费场景,擦亮闪耀蓉城、享誉西南的“蔬香粮仓 文学天府”IP。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李纯,西财智库高级研究员、原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叶浪,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新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静,新都区和彭州市相关部门、清流镇、濛阳街道相关代表,共同见证清濛共建共享的又一重要时刻。
位于彭州濛阳街道的“菜立方”
去年的艾芜诞辰纪念日,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清濛文旅走廊”概念,架起了新都、彭州共商共建桥梁。5个月后,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将跨区联动、城乡融合提到了新高度,这一提法和清濛文旅走廊规划概念不谋而合。天时地利人和,两地发展信心倍增、发展势头迅猛,以毗邻党建为抓手,不断做实合作项目,找准“契合点”持续发力。
战略规划图
清濛文旅走廊2.0规划(以下简称“2.0规划”)有何依据?如何运营?汤继强团队,曾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赴长三角一带考察水乡客厅规划建设,鲁豫联手打造省级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样板,对“清濛走廊”资源进行分析解读,与川建院三九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共同探讨,提出了本次发布的2.0版本。
消费引擎图
“战略规划希望以产业为本底、以文化为核心、以文旅为撬动、以场景为引擎、以项目为抓手,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战略大后方,并在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多个行政毗邻区,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实践,非常具有示范价值和创新意义。”李纯现场解读清濛文旅走廊2.0规划。
一核一环双廊
据悉,区域整体规划“一核一环双廊”的空间结构,以“强产业、塑功能、造场景、铸品牌”为发展思路,将艾芜文化作为核心完成对新都清流和彭州濛阳的串联;同时聚焦“研学消费”场景引流,打通产业上下游,有效吸引整个大成都范围内的客群。
“一核”指艾芜文化核,鉴于艾芜的出生、童年及少年时代均在清流与濛阳度过,两地紧密相连,均留有艾芜的足迹与文化遗产,因此,“艾芜文化核”将有效串联新都清流与彭州濛阳,推动区域间的文化联动与协同发展;“一环”指翠云环,翠云环是战略规划核心起步引领区,是推动区域加强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双廊”包括百里画廊双城发展走廊和青白江水文化生态走廊,通过这两条走廊的建设,区域有望实现与东坡文化、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深度链接,携手共创一幅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创意新画卷。
区位规划
濛阳相关负责人聚焦规划方案的实施路径,对具体实施层面表示高度赞同。据介绍,规划将通过“翠云环”的首期建设,有效串联周边10余个片区,结合文化核心——艾芜故里,并策划文学馆作为地标项目,辐射带动发展,从而打造出一个多区域协同、多业态融合、多资源赋能的清濛走廊。
一环五带 两区多点
“百里画廊”是如诗如画的立体山水、彭派之城大美画卷, 集成彭州景观文化、产业创新、城乡融合示范,承载了城市形象、产业主轴、功能高地以及人文精神的内涵。
彭州濛阳街道
濛阳作为百里画廊上的一颗明珠,在2.0规划中也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如在“一环五带 两区多点”功能塑造上,将以白土河村为核心的田园农创体验示范区、以汤家院子等可利用载体点位,打造乡村新消费场景,规划建设农博研学带、大地农景带等。
八大乡村新消费场景
李纯介绍,战略启动期的整体思路以翠云环为核心起步区,聚焦一环一馆多点协同推进。多点协同发展期以打造亮点项目——文学馆为核心驱动力。
将通过打造八大乡村新消费场景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形成“耕读传家,重农尚学”的7公里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实现全域旅游下的融合振兴。其中,濛阳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划布局健康脉动场景、生态佳肴场景、田园生活场景、乡村快闪场景、耕读农博场景和乡野潮购场景等;同时以田野为特征,利用现有农景打造景观瞭望塔等。
彭州濛阳蔬菜种植景观
清流乌木泉湿地
据悉,一年以来,清濛两地在现代农业、文旅农旅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品牌农产品清流“产”、濛阳“销”、西南及全国地区“享”的完整产业链,艾芜耕读园、泉印心都等耕读研学体验场景成为两地乃至蓉北乡村旅游“新去处”。
从清濛两地携手、到两区四地民生实事推进、再到清濛文旅走廊规划形成,从彭州走出去的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一直都在积极奔走。面对这样喜人的规划成果,汤教授心生“欣然快意、携梦凯旋”之感。
濛阳、清流是非常宝贵的生态宝地,区位优势明显。从构想诞生到规划初稿形成,本质上是想通过两地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让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能够有效流动。在毗邻合作、城乡发展、因地制宜、以文化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人的需求来解决问题,是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相信,规划本身是我们与未来对话的一种方式,把握千里沃野的资源,未来我们还将不断为清濛文旅走廊注入智慧、投资、精力和关注,汇聚资源。这条路走出来,不仅是借鉴优秀经验探索基础上的迭代提升,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我衷心祝愿和相信清濛文旅走廊能够做出“东有水乡客厅,西有清濛走廊”的成效。
彭州市天府蔬香博览园
据濛阳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清濛成功实施“断头路”贯通行动,打通翠云路连接道、清水路外延线,以交通连接实现清濛两地产销一体通、消费流量通;清濛动态疏淘1.5公里新彭沟渠,保障清濛毗邻地区一千多亩良田灌溉;系统梳理翠云村、白土河村资源禀赋,整合出闲置宅基地近百亩,可利用林盘院落二十余个,前置基础配套和服务保障产业深化发展。
艾芜文学馆规划效果图(仅供参考)
南行越百年,再启新征程。下一步将依托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等,吸引更多资本、资金入场,按照清濛致九毗邻融合示范区规划蓝图,重点围绕绿道景观打造、乡村风貌整治、文学馆建设、运营植入等加快建设,让清濛文旅走廊,塑造出流浪文豪艾芜笔下乡愁“一样的乡村,不一样的情怀”。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濛阳新视角!新都彭州跨区联动,“清濛文旅走廊”2.0版本出炉》[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