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城
在龙门山脉段的主脊线上,有一座跨彭州市、茂县的太子城。其顶似城壁、迭檐重楼,海拔高4814米,为彭州市最高点。
一说相传战国秦兼并蜀地,蜀王开明败绩,死于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东北江口),太子及傅、相率蜀残部退守于此,故名。又相传太子城源于明崇祯时大学士刘宇亮于此开矿,有太子来此督办而得名。
太子城为玉垒支脉主峰,呈齿状高山地貌,基岩裸露,峭壁如城。是岷江支流文镇沟、沱江支流湔江、石亭江的发源地和分水岭。气温低,降水少,无草木,人迹罕至。
光绪《彭县志》卷一《山川》称之为蒙山、曼山。为彭州、茂县和什邡三地的天然分界点,亦是地质学上所称飞来峰,是中二叠统白云岩地层推覆至前南华纪斜长花岗岩体上而形成,外形呈三个重叠的圆台。光绪《彭县志》卷一《山川志》:“俗名太子城,山无草木,距县北百一十里(壬针。诸山距里皆实径横黍尺。从山之高处至县治大堂立算)。茂州南四十二里(《九域志》作三十里,是就山麓而言)隆然如覆釡。西属仰天,东际仙人峰。百里外望之高与仙人峰并,实则过之,五峰之祖山也。”
龙门山镇植被覆盖率达86.7%,素有“天然大空调”“生态大氧吧”之称,良好生态本底蕴藏着巨大经济活力。这里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AAA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天府旅游名村、精品民宿集群……拥有最具立体山水特质的高山河谷大美风光,高山河谷内每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超2万个,夏季清凉无蚊,是最值得期待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龙门山镇下辖2个社区(白水河社区、小鱼洞社区),9个行政村(九峰村、三沟村、团山村、宝山村、湔江源村、龙源村、大湾村、草坝村、渔江楠村)。
白水河社区:位于龙门山镇中南部。因地处白水河口得名。
白水河场位于白水河社区,又名宝兴场。1989年《彭县志》:“清初建场时,以“宝藏兴焉”(《礼记中庸》)之义,定名宝兴。宝兴场于白水河与湔江上游沙金河会合处,一般多称白水河场。嘉庆《彭县志》记载:“宝兴场,在西乡鹿坪里,距县一百里。旧名白水河。”光绪《彭县志》:“宝兴场,旧名白水河,在西乡鹿坪里,距县西北八十五里(实径六十七里,亥东二度)。南距复兴场十五里。”
小鱼洞社区:位于龙门山镇南部。2020年原太子村与复兴场社区合并设立小鱼洞社区,因湔江东岸的小鱼洞得名。
康熙时期在湔江东岸设小鱼洞场,乾隆四十五年(1780)场镇毁于洪水,次年迁址西岸重建,以邻近复兴寺更名复兴场。嘉庆《彭县志》:“复兴场,在西乡鹿坪里,距县八十里。旧名小鱼洞。乾隆四十五年水决,次年改设。上通白水河,下通通济场。”光绪《彭县志》:“复兴场,旧名小鱼洞,在西乡鹿坪里,距县西北七十里(实径六十三里半,亥西六度半)。东距通济场二十里,乾隆四十六年设。”1989年《彭县志》记载:“场址原在湔江东岸小鱼洞附近的幺堰子、石关门附近,场以洞名。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毁于山洪。次年,始于今址重新建场,更名复兴。1982年,公社专门于老场处刻石勒文:一七八〇年小鱼洞上场遗址,以志不忘。”
九峰村:位于龙门山镇东北,东与什邡市及彭州白鹿镇接壤,南与三沟村、团山村接壤,西、北与国营林场接壤。因境内有九峰山,故名。
▲九峰山
位于龙门山镇九峰村北,光绪《彭县志》认为属玉垒支脉、湔山范围。九峰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九峰山指耸然峙列者九,故名。由青龙峰(轿顶山,海拔3970米)、朱雀峰(老君堂,海拔4280米)、火焰峰(狭义九峰山,海拔3251米)、天牙峰(海拔3922米)、背光峰(三口锅,海拔4069米)、仙人峰(海拔4507米)、黄龙峰(长年峰,海拔4550米)、玄武峰(城墙岩,海拔4086米)、白虎峰(一把伞,海拔3354米)等组成的山脉。狭义的九峰山指火焰峰。《方舆胜览》云:“九峰高峙,濛水长流”,把九峰山作为彭州象征。清人马维岳也说:“九峰挺秀,为川西胜地。”
三沟村:位于龙门山镇东部,风鸣湖东岸,东邻白鹿镇,东南邻通济镇。因境内岩峰沟、大水沟、小水沟故名。
团山村:位于龙门山镇中部,北靠九峰村和国有林。因境内山形呈圆包,故名。
宝山村:位于龙门山镇中南部。因位于大宝山而得名。
盛夏时节,进入宝山村,远处高山云海,近处绿树成荫,体感极为凉爽。这个位于龙门山中段山区的村庄,最低处海拔1050米、最高处43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中国爽村”的美称。
“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这是几十年前宝山村的真实写照。而今天的宝山村,历经变革,焕发出新的容光,成长为“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并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首批天府旅游名村。
湔江源村:位于龙门山镇东南,湔江东岸,东邻通济镇。2020年原董坪村与国坪村合并设立湔江源村。
龙源村:位于龙门山镇西南部,西南邻都江堰市。2020年原杨坪村与中坝村合并设立龙源村。
大湾村:位于龙门山镇南部,南邻桂花镇,西南邻都江堰市。因驻地大湾得名。
草坝村:位于龙门山镇南端,西邻桂花镇,东南邻通济镇。因境内有草坝得名。
渔江楠村:位于龙门山镇南,湔江东岸,东邻通济镇。2020年渔洞村、江桥村与大楠村合并设立渔江楠村。
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渔江楠村实现了人、田、宅、林、水共生,形成了“林水相依、田园掩映”的人居环境,彰显出川西田园的生态本底。
走进渔江楠村鱼凫湿地,这里有湖光山色可赏、清溪泛舟可玩、竹林绿道可走,纯净无暇的蓝天,与点点流云相互呼应,山花遍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