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 彭州的田间地头 弥漫着浓浓的蒜香 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蒜田里 尽是蒜农们忙碌的身影 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
位于濛阳街道 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基地 数十个大蒜新品种正盎然生长 大量蒜薹陆续上市 产量尤为喜人 3月16日,一场大蒜品种改良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濛阳街道举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邀请省、成都市等相关专家,开展了大蒜新品种现场测产。
测产现场 在示范田里,彭妹妹看到“川蒜1号”“川蒜2号”“川蒜3号”和“川蒜4号”等新品种,以及“S1861”等十几个用编号命名的大蒜品种,正处于不同生育期,有的处于苗期,有的刚抽出头批蒜薹,有的已抽出第二批蒜薹。
当天,专家组深入田间对蒜薹整体长势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对苗用品种“川蒜1号”“川蒜2号”的蒜苗亩产量,以及薹用品种“川蒜3号”的蒜薹产量进行测产。通过选取样本、样本称重、推算亩产等步骤,最终测产出示范田里的“川蒜1号”“川蒜2号”的蒜苗亩产量分别为4468.9公斤、3509.76公斤,而“川蒜3号”蒜薹亩产量为508.26公斤。
“‘川蒜1号’和‘川蒜2号’两个品种抗紫斑病性强,‘川蒜3号’比‘二水早’品种提早6天抽薹。”专家组成员告诉彭妹妹,“能达到这样的产量,离不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新品种也有利于提升示范区种植综合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
“我市是蒜薹主产区,一般来说,薹用大蒜品种能达到亩产‘双千斤’,即蒜薹1000斤、蒜头1000斤。”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彭妹妹,“今年蒜薹市场行情好,种植户都赚到了钱。”
大蒜种植户沈友田,前几天刚卖完地里的蒜薹。“今年行情不错,均价8元/斤上下,有人在春节期间卖到30多元/斤。”他告诉彭妹妹,“对于我们来说,蒜薹早上市很重要。‘川蒜3号’和‘S1861’这两个品种早熟性就很好。”
“近年来,我们从省内外收集引进的优异地方品种,对它们进行种质资源保护、筛选和利用,以创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早熟丰产型优良品种。”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介绍,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收集了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150余份,创制了高大蒜素、高抗性大蒜种质材料10余份,育成了“川蒜1号”“川蒜2号”“川蒜3号”和“川蒜4号”4个新品种。
在示范田,“川蒜3号”设置了机械播种与人工播种的对照试验。“机械播种产量比人工播种产量高出80多公斤,且成本较人工节约400元左右。”李志告诉彭妹妹,“人工播种一亩地需要600元左右,而机械化播种只要200元。” 眼下,彭州各镇(街道)的蒜薹都迎来大面积丰收,田间地头弥漫着浓浓的蒜香,抽薹、捆扎、装框……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日前,隆丰街道还专门组织了一场打蒜薹比赛。“我们都是人工打蒜薹,打蒜薹很考验手艺,一般的话一个人一天能打100多斤。”沈友田说,“除了要打得快,还要不伤害到大蒜下一阶段的生长。”
隆丰街道素有“中国大蒜、蒜薹第一乡”之称,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蒜基地镇”;2002年“隆丰大蒜”被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评为“名优农产品”;200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彭州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隆丰街道种植大蒜面积达2.5万亩,蒜薹远销安徽、太原、山东、西安等省市,总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蒜薹是大蒜的产物之一,通过种植蒜薹,隆丰街道的蒜农们每年都能获得不错的收入。润林社区的弓继龙今年58岁,种植蒜薹已有40多年,眼下正是他家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弓继龙告诉彭妹妹:“今年蒜薹的产量比往年高,每亩地差不多能收到1300多斤的蒜薹,能卖到近万元。”
隆丰蒜薹因其较高的品质,每年都会有很多外地经销商到隆丰蒜市来收购蒜薹,从广西来的经销商张先生,已在隆丰蒜市收购蒜薹20多年,他对隆丰蒜薹的品质赞不绝口。
但仅依靠售卖大蒜和蒜薹,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很难实现收益翻倍。2015年,隆丰街道双埝社区将蒜头做成了糖醋蒜产品,并逐渐形成了产业,不仅提高了大蒜的价值,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 产业强则农业富 彭州依托蒜薹产业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蓄积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发布 《亩产超千斤!彭州蒜薹大量上市》[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