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关注彭州   任正隆:麦田守望者
返回列表
查看: 1787|回复: 0

任正隆:麦田守望者

[复制链接]

7330

主题

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369
发表于 2024-1-28 17: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小麦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口粮”之一

说起四川小麦的发展历程

就要从

著名的“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培育者

一系列麦类新基因发现者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正隆的故事说起

174345bima656za46kr408.gif


麦田里的赤子之情

配音/凌野

彭州自古地灵人杰,无数优秀人才从这里起航,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凌野,本周想为大家介绍的“彭州人”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著名的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培育者任正隆。

任正隆19491217日生于四川彭县(现彭州市),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任正隆回到彭县务农,几年下来,就成为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还当上了生产队长。但是,此时的彭县,有一种稻苞虫造成了粮食严重减产。当生产队年终分红时,面对着一个劳动日只值几分钱、一年仅能分到300多斤口粮的现实,任正隆觉得应该为眼前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恰巧那个时候,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在彭县指导工作,任正隆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做好病虫害防治、科学种粮。任正隆当队长的那个生产队后来成了彭县有名的高产队和富裕队。

在农村,任正隆除了劳作就是学习。在农科院几位专家的帮助下,他花两年时间读完了一套四川农学院农学系的讲义和教材,还自学了英语、哲学、历史,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和书籍,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了科学论文,发表在全国性的学术刊物上。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任正隆考上了四川农大,成为了一名研究生。

198412月,任正隆获得艾伯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联邦德国留学。刚到德国,生活不适应,语言有障碍,学习方式不熟悉,但是他没有气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此,德国教授曾告诫其他德国学生:我们德国要落后了,因为你们没有一个人像中国人那样勤奋!

博士毕业后,任正隆满怀着赤子之情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他始终坚信科技的发展应该为人民谋福利。通过10多年的努力,任正隆终于培育成功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致力于科研工作之余,任正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针对农业现代化和我国的食品供应安全保障等问题多次提出议案,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任正隆先生所代表不仅仅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勤奋、坚持和创新的精神,还有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任正隆1949年12月17日生于四川彭州,在彭州一中和彭州中学上学时,喜欢数学,还经常和数学老师讨论数学问题,不知疲倦。1966年文革开始时,任正隆回彭州农村当了农民,看到了当时农田里稻苞虫把满田的稻叶吃光,造成严重的减产。虫害导致了许多农民吃不饱饿肚子,任正隆为了大家不再挨饿,能过得幸福一些。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数学书,开始了农业科学试验。

174345h1i6holfnqfmiihr.jpeg

恰巧那个时候,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万安良,油菜专家覃明权、张承晚,植保专家何明等来到了彭州蹲点。在他们的影响下,任正隆帮助生产队成功预防了稻苞虫的危害并获得丰收。后来,任正隆还成功地预报了水稻螟虫、稻螟岭、稻蓟马和玉米螟的防治,并且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法,使生产大队从水稻白叶枯病的重灾区变为偶发区。

那时,任正隆所在的生产队年年都是先进生产队,成了彭县有名的高产队和富队,任正隆也每年当先进受表扬,也成了县长、农业局、科技局领导的座上客,经常被请去开会。直到现在任正隆对这些领导都很感激,常常怀着感恩的心回忆起他们。

174348kxuvwmgzf8xullgt.png

任正隆教授在田间观察小麦育种资源材料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任正隆参加了研究生的考试,受到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李尧权教授和高之仁教授的赏识,破天荒地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任正隆留校任教,给黎中明老师当助教。跟着高之仁教授学学习数量遗传学,跟着导师李尧权学习小麦育种学,跟着黎中明老师学了细胞遗传学,这为后来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12月,任正隆获得艾伯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联邦德国留学。哥廷根大学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对求知若渴的任正隆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他总是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这个时间超出德国同事一倍多,以至于德国同事嘲笑他将来回国,只会给朋友讲德国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实际上,任正隆可不是书呆子。学习之余,他很留心德国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科研管理制度和法律、社会福利,参观了许多科研单位、学校、农场、农庄。他认为,中国搞现代化,除了科学技术之外,德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德国毕业之后,任正隆收到了川农大的高之仁、李尧权、黎中明三位老师的信。那时,黎老师因病眼睛瞎了,写信是用尺子比着摸索着写的。当任正隆收到黎老师那一封封长长的信,读着他苦口婆心的教导,看着那一行行的字,想着黎老师用尺子比着、摸索着写信的情景,任正隆感动得热泪盈眶。老师们对国家的满腔赤子之情深深地感染着任正隆。于是,任正隆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科研实践。

刚回国,任正隆提出应该改变我国南方麦区传统的大穗大叶、株型松散的小麦育种模式,培育一种叶片较小、穗子较重、穗数较多的新类型——协调型。当时,这个观点受到了的一些权威专家的反对和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因为大穗小叶不符合发育生物学规律,是不可能的;其次南方麦区光照不足,大穗大叶、株型松散是固有的生态模式,不能改变。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穗子又大、穗数又多的小麦品种资源。

174347jue2khzw65ge5tht.png

任正隆带领全省的小麦育种知名专家在田间讨论小麦高产抗病优质育种的方法问题

当时反对声很大,任正隆和团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试验。最初8年课题组从省科委只拿到4万元的科研经费。没有实验地就租他人的土地做研究,8年内被迫换了5次地方。幸好,后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霍英东基金会、国家教委、科技部、农业部的资助;在九五后又作为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学校和省政府也大力支持,现在已经成功建设了先进的实验室和育种农场。

174347p979z0i40aa7zi9w.png

世界绿色革命之父、小麦育种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劳格博士参观任正隆博士的小麦育种试验田

通过10多年的努力,任正隆育成了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10个被推荐为四川和西南地区的重点推广品种,正在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些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中首次突破增产10%的大关。这些新品种高产、优质、抗病,深受农民欢迎。2000年5月,世界绿色革命之父、小麦育种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劳格博士参观了任正隆的小麦新品种后,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174350rdpp4mnpa4aebjlc.png

中国小麦育种的三代人:任正隆、庄巧生(中)、李振声(右)

这些科研的成功给任正隆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后来,任正隆常给学生讲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科学发现发明本身带来的欢乐和幸福,远远大于科研成果能给他带来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任正隆认为,是追求科学发现发明本身带来的快乐和它的社会效益,还是不择手段让自己去享受成果,是判断一个科技工作者素质的基本标志。

174354nsbitz3hi5bi36gp.png

任正隆教授考察非洲农业

当前,任正隆的科研仍在积极的推进之中,包括小麦超高产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国南方小麦的优质育种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小麦抗病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作物的基因工程研究,以及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特殊问题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 DNA 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控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基因的鉴定、筛选、克隆的研究等。同时,产业化进程还需要在不断完善中进一步推进,这将是一项长期、艰苦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174358p0luqwaufwqw0ycy.png

任正隆教授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模大会

END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品鉴彭州 《任正隆:麦田守望者》[阅读原文]。

174605uzdkfpl5t4dslsf5.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2 | 帖子:9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