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季铃声即将响起 2023年已然进入尾声 不少家长在盘算如何安排寒假生活 家长们总想做点啥 又感觉都是无用功 嘘寒问暖各种呵护也提档升级
家长们的“未雨绸缪” 不一定是正确的“支持” 反而可能引起抵触和冲突 期末临近 父母怎样做,才不会起反作用? 怎么帮,才能帮到点子上? 请教了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缪辉辉老师
@各位爸爸妈妈,读者福利来啦 在留言中写下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点赞前十名可获得精美文创礼物一份 期待您的参与噢
期末临近,这是一个孩子和家长既期待又带有些许担心的阶段。期待看到孩子辛苦一学期后的长进,也担心现实可能与希望相距甚远。
家长期盼:期末了,真希望他能紧张起来,发奋图强,不要再像平时那样懒懒散散了。
️孩子现状:在学校待了一天,只想回家“葛优躺”。
期末前,家长们觉得时间宝贵,往往会重新调整孩子的作息。原本有的周末娱乐,如一家人外出看电影、吃饭、锻炼等活动会被忽略。原本允许玩游戏、打球的安排也都被挤出时间表。
“都要期末了,哪有时间玩这些?”
“假期再带你去吃大餐。”
这些看似抓紧时间的做法打破了原有的作息习惯,难得的亲子时光被作业和试卷占满。这让在学校就认真学习的孩子对回家后能稍事放松的期待成为泡影,不仅让孩子的身心更为疲惫,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家长和家庭产生抱怨。
期末前,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各学科的一些过关练习。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及时发现知识方面的漏洞,以便查漏补缺。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技巧,磨砺心态。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孩子,无疑是高度关注每次练习的结果的,也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家长和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练习结果往往成为家庭气氛的晴雨表。
期末阶段,家长们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会适当给孩子做一些好吃的,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平时没有这样的习惯,突然变得不同则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孩子本来睡前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却被家长逼着每晚睡前必须喝一杯牛奶,而且还反复来检查孩子有没有喝完。家长对此解释说,听说喝了牛奶会睡得好些。平时不喝睡不好就不重要吗?家长这样做其实是一种压力转移,你喝了牛奶,我的焦虑可能就减轻了,至于牛奶是否对睡眠有帮助并不重要。如果孩子并不想喝牛奶,这份焦虑很有可能就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期末考试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检验,但是爸爸妈妈对此事保持适度关注即可,如掌握准确的检测时间,科目安排以及期间的作息等等。大可不必为了一场测验打乱原来的生活节奏,甚至打乱自己的工作安排。孩子的学习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这会大大增加孩子的压力。
聪明的做法是保持平常心,家长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正常安排好家庭生活,就是一种正面的引导和激励。结果早就在过程中了,我们越是淡定和冷静,越有利于孩子水平的正常发挥。
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前,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你最希望家长怎样帮助你。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表达的是:默默关注即可,不要总重复同样的话。其中“默默”两字加了重点符号。北京四中的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对家长的建议是:“相信孩子,相信老师。做好饭,别添乱”。
家长在期末给孩子提一些关于学习上的建议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提醒孩子整理资料,做好知识梳理,安排合理的作息,但要适可而止。天天唠叨“都要期末了,怎么还在玩手机”“为什么别人都有进步,你却越来越差”这些话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破坏家庭氛围。
家长如果能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帮助当然是最好的,比如帮助听写、抽背、帮助解决作业当中的疑问、帮助孩子整理错题。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做一名好的倾听者而不是唠叨者。
有一个学生曾经哭着告诉我:“本来我一直在尝试努力学习,却被妈妈说我是在假装努力,我现在真的很害怕和他们在一起。”
我们如果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成为孩子的同盟军,孩子面对困难时就多了一份底气。有了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就会多一份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和孩子站在一起,亲子联手就可能击退很多“敌人”。如果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就有可能一起被“敌人”打败。
未雨绸缪是提前规划、抓住要点 顺其自然是放手成长、静待花开 此间张弛有度、快慢有度 最是考验家长的智慧 期末阶段 请家长们放下对成绩的执念 多一点信任,尊重孩子的节奏 爱并且接纳孩子 营造愉悦积极的家庭氛围 我们就可以平稳度过 这一重要又平常的阶段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教育 《临近期末,咋个帮娃才能帮到点子上?》[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