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沥青马路如同黑色的丝带,蜿蜒伸向远方的田野。走进桂花镇,曾经杂乱破败的建筑风貌,如今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新农居,白墙黑瓦,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近一看,自来水以及学校、医疗站、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备设施一应俱全……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桂花镇积极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
桂花镇共14个村(社区)99个乡村集中居住区。近年来,按照治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该镇制定了《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规范化建设9件事》,专项整治14个试点农集区,搭建“党组织+管委会+楼栋长”的管理模式,积极发挥群众自治自管作用。如今,桂花镇多个小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大大增强。
从“被服务”到自管自治 “问题小区”变成了“幸福小区”
从习惯“被服务”到自管自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桂花镇得到了生动展示。 “我们住顶楼,遇到下雨天屋顶就漏水,很焦心。听说要对小区进行改造,我们一家人第一个支持。”桂花镇金城社区大坪小区村民陈婆婆告诉彭妹妹,“现在我们的小区不漏水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大家都说小区住起比城里还巴适。”
大坪小区 如今,走进大坪小区,干净整洁的路面、规划整齐的停车位……一系列的硬件设施让小区焕然一新,眼前一派秩序井然。 大坪小区是金城社区灾后重建小区,建成时间已经有十余年。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出现了大面积屋顶漏水、墙面脱落等问题。对此,金城社区通过征集村民意见建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充分利用集体资金,对小区进行了人居环境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大坪小区 “首先,我们对大坪小区等7个集中居住小区实施屋面加顶,邀请群众参与其中,对项目进行监管,调解原村民屋顶违建物拆除矛盾纠纷,项目实施顺利。”金城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彭妹妹,“我们还对集中居住小区的绿化进行改造,清除杂乱草木、铺设草皮、种植麦冬,小区越来越美丽、整洁、有序了。” 大坪小区治理模式只是桂花镇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区工作的一个缩影。桂花镇蜀衡红乡小区、隆州家苑小区等试点小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衡州村蜀衡红乡小区 蜀衡红乡小区是桂花镇衡州村最大的集中居住区,由于年轻人进城务工,小区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小区治理工作推进困难。为破解治理难题,衡州村村委会以党建引领,成立了一支集微网格员、党员、退役军人、村社干部、小区业委会为一体的“战旗红志愿服务队”,主要落实小区环境卫生、沟渠整治、邻里纠纷、关爱特殊群体等工作。
“战旗红志愿服务队”正在打扫小区环境卫生 “以前环境脏乱差,社区组织起‘战旗红志愿服务队’就好很多了。现在小区的边边角角都扫得干干净净的。”谈起蜀衡红乡小区的变化,市民宁大姐连连竖起大拇指。“停车也有秩序了,下班回来不用匆匆忙忙的抢车位,也不怕哪个乱停把车子给我挡住了。” 桂花镇在试点小区运用“三点”模式(即:社区出“一点”、社会出“一点”、居民出“一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区公共停车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和自动电闸门等便民基础设施,不断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让“问题小区”变成了“幸福小区”。
衡州村隆州家苑小区
“也就是说,14个社区严格按照社治保障资金使用要求,投入25.88万元用于小区空间更新改造等,并撬动社会组织投入3000元,提供了‘一站式’和‘点单式’服务。”桂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彭妹妹,“一提到小区治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还自己筹集了1.8万元用于多个小区更新改造和环境管理、设施维护、安全防护等。”
桂花社区柳河小区 桂花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小区3名党员”引领力,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居民意见,及时了解居民需求;招募了3人自管小组,20名听证会成员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治理,实现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并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以项目化介入院落治理工作,助推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桂花镇还完善“三方”机制,化“无序”为“有序”。“我们经常邀请志愿者在双红村等集中居住小区进行环保彩绘活动,把成果发布到网上,经常有游客到这里来打卡,观赏路面和墙面的绘画。”桂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彭妹妹,通过彩绘活动的方式,不仅宣传环保意识,还能美化小区环境,增添小区色彩。
双红村墙绘 通过一系列治理举措的实施,桂花镇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不仅让乡村集中居住区焕发出新生机,也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下一步,桂花镇将坚持“三问”方法,实现从“整治”到“共治”转变,持续完善“三方”机制,确保治理高效有序,创新“三点”工作模式,增加农集区自治管理“造血”功能。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发布 《从“被服务”到自管自治,桂花镇“问题小区”变“幸福小区”》[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