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二月市”之名,彭州市井文化与现代天府生活美学邂逅,“天府药市·繁华锦城”——十二月市系列活动之金彭联动,即将于10月28日-10月29日在天府中药城汇通湖公园开启,展现成都街头的万千气象。这个周末,“金”秋“彭”派邀您来!
“成都十二月市”风情长卷
当代表着成都唐宋经济盛况的“十二月市”遇上“彭”派之城,文化内驱力无疑再度提升。这样的精神是有基因的。从历史出发,从文化溯源,更有古代名家及宋代“顶流”诗人在各自的“朋友圈”用笔下的“香衣药市秋”以及文献丹青记载踊跃“代言”,“药”请大家在这个周末打卡“天府药市”,沉浸式体验古风感满满的风雅国潮市集,一秒穿越唐宋。
800多年前,与彭州有着不解之缘的陆游来到蜀地,度过8年时光。他精通医药学,好逛药市。留下了“当年万里客西南,药市题诗倚半酣”“徜徉药市经旬醉,问讯巢仙数夕留”的诗篇。无独有偶,北宋诗人黄庭坚也在蜀中待了6年,吟咏成都药市是“烧烛海棠夜,香衣药市秋。”可见“顶流”诗人们纷纷为“天府药市•繁华锦城”打CALL!
仲殊在《望江南》词中对成都药市游宴也有形象的描述:“成都好,药市晏游闲。步出五门鸣剑佩,别登三岛看神仙。缥缈结灵烟。云影里,歌吹暖霜天。何用菊花浮玉醴,愿求朱草化金丹。一粒定长年。”北宋词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宋代的时空之门,让千年后的观者一起同游揽胜。
宋代的成都药市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药市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药市所售货物逐渐由药材变为综合性的百货,各路商贩充斥其间买卖货物,各种娱乐活动也开始在其间兴起。
田园诗人范成大《九月八日泊池口》诗中回忆在成都期间遨游药市的情形,写道:“回首旧游处,曛黄锦城中。药市并乐事,歌楼沸晴空。”在主政成都多年后离蜀回京的路上都还在回忆药市的乐事,歌楼酒馆热闹非凡,人们纵情其间观市购物。来“天府药市·繁华锦城”十二月市系列活动现场,着古装,来一场汉服之旅;门内外,沉浸式唐宋穿越;逛市集,感受与范成大同样的药市之乐趣!
如今,“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了成都粉的宠儿,而彭州的citywalk,却是独特的全沉浸式古风citywalk。“药市风光虫蛰外,花潭遨乐鵙鸣前。”宋代诗人薛田早有体验。唐宋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市井烟火与天府文化的相遇,正通过诗人笔下的描述,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词人京镗在《木兰花慢·重九》中写道:“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可见这种带有奢侈性质的消费已经深入民间。以文化赋能,以市集为载体,“天府药市”也将形成“最彭州”的消费热潮。
成都,自古商业繁荣,唐朝开始更是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十二月市”逐渐成形,北宋赵抃《成都古今集记》对其有明确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十二月市”,即在唐宋时期,由于成都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开始出现的按月令集中贸易特定商品的市场。“十二月市”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其中又以“九月药市”最为突出。
由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姚叶红、陈志才、钱磊三位艺术家联袂完成的美术作品《成都十二月市》
宴饮监司宾僚,以事游观,并在沿途设肆,以贩百货,犀麝之类皆堆积如山,进入宋代,成都药市已成为规模盛大的商业集市。据《宋代成都药市考》:在唐代,川蜀药市一年一次,宋代成都药市一年举行四次。
彭州,绵延140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是全国著名的商品药材种植基地,千百年来,一味味中药材从金彭大地走向全国,成就了彭州“千年药乡”的美称。在彭州,我们始终能看到“最成都的生活样本”和新老巴蜀的生活百态。
拥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彭州,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彭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与当下城市气脉相通的彭派生活美学。
都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蓬勃生命力的象征,而“天府药市·繁华锦城”十二月市系列活动,便挖掘、提炼自成都历史文化中的唐宋十二月市。不同的是,它以全新的方式,打造一个“最彭州、烟火气、有调性”的唐风宋韵药市IP。
天府药市,繁华锦城
这个周末
快跟随顶流诗人们的步伐
来彭州体验以唐宋文化为基底
“流量”与“留量”兼得的国潮市集吧!